登錄
註冊
捐助
文化長廊
【正史嘉言】人生如白駒過隙:機不可失 時不再來
佛家常說:「人身難得」,要好好把握六道輪迴中「得人身」這難得機緣,修德行善做個好人。比如,我們可以學藺相如的謙下包容、玄奘的堅忍修行。《二十四史》中有許多勸善名句,勸誡人們要順從天理,改過向善,值得納為人生的座右銘。
【聽文章】善人自有天助:神筆與八仙橋
一個酷愛畫畫的窮小孩,獲得神仙贈送一支神筆;一個善良熱心的山中長者招待八仙,八仙允諾要幫他實現一些願望。他們都是以至誠至善感動神仙而獲仙助的人,在得到神的賜予之後,他們又做了甚麼事呢?
「天下文宗」王維的神奇畫作
秋分時節,陰陽調和,百果飄香,收穫饋農人。在這個秋高氣爽、團圓慶中秋的溫馨時刻,一起來欣賞「天下文宗」王維的千古名詩和傳世名畫,感受其中的空靈意境,助您超脫塵世的煩憂。
【正史嘉言】視民如子:積德行義 安邦強國
歷史留下許多名言金句,也流傳許多前人事蹟和這些名句相呼應。比如為何要視民如子?有哪些君王已經做到?為何要重視人民的苦樂?有哪些君王在治國理念中落實?觀今宜鑑古、無古不成今,借鑑古人智慧,或可成就更好的今天。
【正史嘉言】履行正道:憂勞興國 豫逸亡身
東晉名臣陶侃被稱為「運甓翁」,清朝名臣左宗棠以節儉著稱,這些歷史名人要留給我們的人生智慧是甚麼呢?為何有人在中秋觀賞錢塘大潮時送命,他們又是怎樣的人?看看古人的這些故事和名言,我們可能會更知道如何趨吉避凶。
【聽文章】有罪無罪? 黃帝時期的終審法官「獬豸」
傳說在「三皇五帝」的黃帝時期,神仙贈送給黃帝一隻叫做「廌」的神獸,又稱「獬豸」。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,牠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,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牴死,令犯法者不寒而慄。
【正史嘉言】立人之道:人心所歸 惟道與義
楊翥為何說「讓他三尺又何妨」,忍讓真的會吃虧嗎?現在人重利輕義,孟子為甚麼反向提倡仁義治國?周公為何握髮吐哺,求賢若渴?他們想留給我們怎樣的人生智慧?或許他們重視的是生命的永恆,而我們看到卻是眼前的利益。一起來看《二十四史》中摘錄的勸善名句。
月出皎兮 ── 中秋話「月」
每逢中秋來臨,皓月當空,萬里共皎潔,此時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歷久不衰的話題。讓我們在中秋月下品味古詩的意境,看看哪位詩人筆下的月亮,最能讓您感佩共鳴、回歸心靈的故鄉?
【正史嘉言】德智兼備:博學而篤志 仁在其中
有人認為名利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目標,但也有人認為成為一個道德高尚、博學多聞的人才是最重要的,東漢的張衡就是淡泊名利而名垂青史的人。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可說操之在己,而借鑑古人留下的名句警言,堅定自己的志向,是一個很好的方法。一起來看《二十四史》中的三則摘錄。
【正史嘉言】欲不可縱:清心寡欲 防患未然
唐太宗、清康熙帝都是千古一帝,在歷史上各寫下了輝煌篇章。康熙自奉甚儉,節儉程度超乎一般人的想像,而他獨有的養生之道讓他成了少見的長壽皇帝。唐太宗的不世成就,他自結成功的要素有五個,那和一般人有甚麼不同之處呢?一起來看。
← 上一頁
頁 18 / 36
下一頁 →
最新發佈
舊金山霧節遊行 國會議員讚賞法輪功
【聽文章】給他錢財不如教育賢能 古人教子有方故事三則
【聽文章】愛說故事的賣醬老人
曾經的暴走族找到人生之光
台灣淡水藝術嘉年華 法輪功天國樂團受歡迎
熱搜文章
最新
長熱
Instagram 畫廊
Toggle The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