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錄
註冊
捐助
傳統正見
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」孔子復興禮樂弘揚道義
孔子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,能彈奏多種樂器:彈琴、鼓瑟、吹笙、擊磬等,並作詞譜曲,一生重視禮樂教化並躬身力行,強調音樂能從道德上感化人心。他於亂世中依然自強不息的弘揚德音雅樂,他曾說: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,安上治民莫善於禮。」
仁者為何樂山?孔子告訴你答案
自古以來,從達官貴人到市井村夫,很多人都喜歡寄情山水,以不同形式享受山水田園。孔子曾說:「智者樂水,仁者樂山。智者動,仁者靜。智者樂,仁者壽。」(《論語.雍也》)描述出仁者的胸懷、智者的敏思,人們都耳熟能詳「仁者樂山」這句話。仁者為何樂山呢?我們來看看孔子給的答案。
孔子承傳與弘揚傳統文化(下)天人合一觀
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思想的創始人。孔子的天命觀是以弘揚道義、承繼傳統文化命脈為己任的。儘管屢遭逆境,也要難行能行,始終堅定「道濟天下」,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大貢獻與影響。一起來看看孔子提出的一系列思想道德規範。
孔子承傳與弘揚傳統文化(上)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
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思想的創始人。孔子的天命觀是以弘揚道義、承繼傳統文化命脈為己任的,認為這是上天賦予的使命,所以必須做好。儘管屢遭逆境,也要難行能行,始終堅定「道濟天下」,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大的貢獻與影響。一起來看看他如何傾其一生承傳和弘揚傳統文化。
藥王孫思邈(下)治癒唐太宗長孫皇后 德及天龍猛虎
孫思邈一生修德為本,救濟蒼生,他在《千金要方》中寫道:「德行不克,縱服玉液金丹 ,未能延年。」「道德日全,不祈善而有福,不求壽而自延。」意思是說:如果人的道德不好,就是吃仙丹妙藥,也不能延年益壽;如果道德高尚,不用祈禱,就多福多壽。讓我們來看看孫思邈生平的傳奇,不只救治長孫皇后、得到唐太宗「藥王」的稱號,還有救龍治虎的神奇故事呢!
藥王孫思邈(上)初出茅蘆 草鞋行醫歷經艱辛
孫思邈一生修德為本,救濟蒼生,他在《千金要方》中寫道:「德行不克,縱服玉液金丹 ,未能延年。」「道德日全,不祈善而有福,不求壽而自延。」意思是說:如果人的道德不好,就是吃仙丹妙藥,也不能延年益壽;如果道德高尚,不用祈禱,就多福多壽。讓我們來看看孫思邈早年初出茅蘆的故事吧!
古人尊師故事三則(下)子夏視師志為己志
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。為師之道尊貴、莊嚴,老師是倫理道德、知識、價值觀念的傳授者,教人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,是道德的表率。子夏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,視師志為己志,繼孔子之後進一步研究整理古代文獻,到各地講學傳播道德理念,宣傳孔子倡導的禮樂之儀,對當地文化的繁榮、民風的教化做出了貢獻。
古人尊師故事三則(上)帝堯拜師訪賢
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。為師之道尊貴、莊嚴,老師是倫理道德、知識、價值觀念的傳授者,教人為人處世的行為規範,是道德的表率。帝堯於勤政之暇,常來老師尹壽之處拜訪,他對老師極為恭敬,讓尹壽居主位,自己站在下邊,面向北施禮求教。
重振禮儀之邦 先尋神傳文化之禮
《論語》:「不學禮,無以立。」「禮」是天之經、地之義,是天地間最重要的秩序和儀則。現在我們過度依賴科技,對禮儀的認知逐漸淡忘其真意,思想和行為也常常背離道義,如能尋回神傳文化之禮,人類社會才會有出路,才能走向真正美好的未來。
聖王明君尊師重道 傳統美德代代相傳
韓愈的《師說》中說:「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。」尊師重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。古語說「一日為師,終身為父」,古人尊師重道的精神,被後世傳為佳話,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,一起來看看幾個例子。
← 上一頁
頁 21 / 23
下一頁 →
最新發佈
明慧故事廣播:「三不」老師 教學傳奇
舊金山霧節遊行 國會議員讚賞法輪功
【聽文章】給他錢財不如教育賢能 古人教子有方故事三則
【聽文章】愛說故事的賣醬老人
曾經的暴走族找到人生之光
熱搜文章
最新
長熱
Instagram 畫廊
Toggle The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