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葛亮也欽佩的天下之將 —— 樂毅

諸葛亮也欽佩的天下之將 —— 樂毅

文/藍廷綱(明慧之窗記者心篤編輯)

三國時名相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,曾自比為管仲、樂(音岳、yuè)毅;在對樂毅的評價中,譽之為「天下之將」,認為樂毅是天下公認的優秀將領之一。 

樂毅,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,原為魏國人。他的祖父樂羊曾為魏文侯的大將,率兵大破中山國,因功受封於靈壽。然而自魏文侯之後,歷代國君不思振作,因此樂毅便離魏去趙。趙武靈王非常賞識樂毅,然而卻於「沙丘之變」中被害身亡,繼位的趙王並不重視樂毅,所以他又返回魏國。

一次偶然的機會,魏王派樂毅出使燕國。燕國國君昭王雄才大略,並極為禮賢下士,想以客卿(在本國做官的外國人)之禮對待樂毅,樂毅感動之餘卻表示,身為外人不敢承受此要位,願身居亞卿(地位僅次於正卿的官員),待日後立功再任要職。

合縱抗齊

此時齊湣(音閔、mǐn)王殘暴成性、狂妄自大,鄰近各國諸侯都受到他的欺凌。燕國與齊國早有宿怨,燕昭王認為齊湣王昏庸無道,應是討伐的時機,於是問樂毅攻打齊國的意見。

樂毅回答說:「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,地大人多,單獨攻取不易,必聯趙、楚、秦、韓、魏五國之力方能敗之。」並表示願出使各國共同伐齊。樂毅向諸侯們盡訴齊湣王的殘暴不仁,最後各國一致同意出兵。

燕昭王任樂毅為上將軍,統帥燕、秦、韓、趙、魏五國之兵攻打齊國。樂毅的大軍先於濟水之西大敗齊國之師,齊軍主力被消滅後,立即封賞秦、韓二國之軍,使之回國;並派魏國南攻宋國,趙軍北取中山國東部,自己則率領燕軍直下齊國首都臨淄。

樂毅還整肅燕軍紀律,禁止侵掠,尋訪齊國的隱士高人,致以榮譽禮待。還放寬人民賦稅,革除苛刻的法令,恢復齊國舊的良好傳統,齊國人民都十分喜悅。六個月之內,燕軍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,都設立郡縣治理。

其所到之處,勢如破竹,齊湣王出逃。之後,各國軍隊陸續收兵回國,留下樂毅守臨淄,繼續攻最後的莒、即墨二城。

功敗垂成

樂毅籌算戰略,若能讓聯軍以最快之速度擊敗齊國的軍隊,使燕軍能進入齊國各城經營,以安撫民心,才能真正得到民心,才算真正征服齊國。

但在這關鍵時刻,齊國主將田單使用反間計,他放出流言說:「樂毅能在半年內,攻下七十餘城,為何費了三年還攻不下兩座城呢?實際上是想自立當齊王。」

燕昭王聽了卻說:「樂毅功蓋天下,就算封王也未嘗不可。」從而派使者,要封樂毅為齊王。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的厚意,但寧死也不肯接受封王,只實現當年與昭王之諾,封昌國君。

然而燕昭王死後,其子燕惠王繼位。田單知道惠王生性多疑,且任太子時曾和樂毅發生不愉快,就再次使用反間計。燕惠王中了反間計,立即改派騎劫接替樂毅的兵符,並把樂毅召回,所以後來有了「田單復國」歷史大劇。田單後來在即墨打敗騎劫,並趁勝追擊收復了齊國七十餘城,樂毅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。

田單後來在即墨打敗騎劫,並趁勝追擊收復了齊國七十餘城,樂毅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。

受誣不辯 

樂毅於是默默地到了趙國。燕惠王害怕樂毅心生怨懟,將率趙國攻打燕國,就修書派人送至樂毅,書中寫道:「你何以報答先王知遇之恩?」

樂毅回信說:「君子交絕,不出惡聲;忠臣去國,不絜(同「潔」)其名。」意思是說一個君子,如果與人交絕了,不說對方的壞話;忠貞之臣離開了國家,也不解釋自己的高潔之名。就是歷史上著名的《報燕惠王書》。

樂毅在書信中稱先王十五次,內容懇切真摯、令人動容。他首先回顧往事,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他受恩於先王,但鑒於往事不可留於燕國,目的是為了保全昭王以及惠王的名聲;以伍子胥輔佐吳王闔廬登基,卻不見容於夫差,最後落得身死的歷史教訓,申明自己不效愚忠、不願屈死;並告知惠王為人要寬容,與人為善。

後來燕惠王就不再為難樂毅了。樂毅在趙國被封於觀津,號「望諸君」。他真的做到了不念舊惡,並在有生之年不斷地修好趙、燕兩國的關係,直至老死。

樂毅不單是文武雙全,其周遊列國,合五國之師擊潰強大的齊國,堪稱政治、外交全才。雖然他後來遭受誣陷以致功敗垂成,但仍不念舊惡,對於誤解他的燕惠王無生怨懟,其寬懷大度、謙恭忍讓,真為戰國群將之僅見。

(出自《資治通鑑》《史記・樂毅列傳》《戰國策・燕策》)

【延伸閲讀】
「寵辱不驚」的人生意境
「大隱隱於朝」 東方朔的神奇故事
趙禎聞過則喜 開創宋朝「仁宗盛治」
姜子牙的「倒霉歲月」:吃得了苦,才擔得起重任
「大樹將軍」謙讓克己的泱泱風範
羊祜仁德化民 「羊陸之交」傳頌千年

明慧網原文:
歷史人物:天下之將—樂毅 https://www.minghui-school.tw/school/article/2010/4/7/83174.html

(本文圖片來源:大紀元)

世局紛亂、災異頻仍、真假難辨⋯⋯
尋覓中,訪問明慧之窗,讓善良與光明注入心田。

感謝您支持明慧之窗!